本發(fā)明屬于針織機械,特別是涉及一種用于縫合管狀織物的壓腳裝置。
背景技術:
1、管狀織物通常指襪子,其在編織完成之后要將一端縫合。目前最主流的縫合設備和方法記載在cn102046873a及其同族申請中,其技術方案是:一種具體用于在其軸向端之一處自動封閉管狀針織物件的縫織或鉤織頭,所述縫織或鉤織頭包括:一對縫織件(2,3),所述一對縫織件可沿相應致動路徑移動并彼此協(xié)作以形成縫織鏈式針腳(30);以及切割件(10),可致動所述切割件(10)來切割所述縫織鏈式針腳(30),其特征在于,所述切割件(10)可在與形成所述縫織鏈式針腳(30)的點或與所述一對縫織件(2,3)的路徑的交點隔開一距離處與所述縫織鏈式針腳(30)配合,該距離在3mm至15mm之間,所述縫織件包括:針(2)和鉤針(3),所述針(2)和鉤針(3)可沿相交的相應致動路徑移動以形成所述縫織鏈式針腳(30);支承鉤(6),所述支承鉤(6)設置成支承正在形成的所述縫織鏈式針腳(30),并靠近所述致動路徑的交點布置并定向成所述支承鉤的梢部(6a)沿正在縫織或鉤織的物件的行進方向(40)定向,所述切割件(10)靠近所述縫織鏈式針腳(30)的所述支承鉤(6)的所述梢部(6a)與所述縫織鏈式針腳(30)可配合。
2、構成上述縫織件的針(2)和鉤針(3),以及支承鉤(6),在中國一般俗稱為大針、小針、鋼皮針。在開始縫合作業(yè)之前,襪子已經(jīng)被勾掛在縫齒盤的縫齒針上,且縫齒盤沿其直徑對折成1800的半圓形,從而使一根縫齒針上具有兩個待縫合的線圈。而后大針和小針各帶一根縫線,在其軌跡的相交處形成縫跡,對折后的縫齒盤向前轉動與形成的縫跡配合,使縫跡將縫齒針上的兩個線圈縫合在一起。在兩次縫合作業(yè)的間隙,則依賴于鋼皮針支承縫跡,使之不至于散掉。
3、上述現(xiàn)有技術中,大針、小針的運動方向與縫齒盤既不平行也不垂直,不會有受力方面的沖突。而在另外一種方案中,縫針平行于縫齒針運動,則有可能在動作時帶動待縫合的線圈,影響動作穩(wěn)定性。
技術實現(xiàn)思路
1、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用于縫合管狀織物的壓腳裝置,以便于當縫針和縫齒針平行時,不至于影響縫合。
2、本實用新型采用了這樣的技術方案:?用于縫合管狀織物的壓腳裝置,鄰近于縫齒盤布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主傳動軸和第一支座,第一支座以主傳動軸為軸線進行一定角度的轉動,從而具有至少一個工作位和一個非工作位;第一支座上具有壓腳和壓腳桿,壓腳固定在壓腳桿的前端,所述的壓腳桿為杠桿結構,其后端由氣缸驅(qū)動進行上下運動;壓腳下端具有平滑的底面;當?shù)谝恢ё诠ぷ魑粫r,壓腳伸入縫齒盤內(nèi),當?shù)谝恢ё诜枪ぷ魑粫r,壓腳處于縫齒盤外。
3、本實用新型當?shù)谝恢ё幱诜枪ぷ魑粫r,是不起作用的;當?shù)谝恢ё幱诠ぷ魑粫r,氣缸驅(qū)動壓腳桿后端,令壓腳向下壓在織物上,從而給織物一個向下的力,這樣當縫針向上運動時,織物不會隨之運動,保證了動作的穩(wěn)定性。
1.用于縫合管狀織物的壓腳裝置,鄰近于縫齒盤布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主傳動軸和第一支座,第一支座以主傳動軸為軸線進行一定角度的轉動,從而具有至少一個工作位和一個非工作位;第一支座上具有壓腳和壓腳桿,壓腳固定在壓腳桿的前端,所述的壓腳桿為杠桿結構,其后端由氣缸驅(qū)動進行上下運動;壓腳下端具有平滑的底面;當?shù)谝恢ё诠ぷ魑粫r,壓腳伸入縫齒盤內(nèi),當?shù)谝恢ё诜枪ぷ魑粫r,壓腳處于縫齒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