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取暖,特別涉及一種取暖裝置。
背景技術:
1、電取暖器作為非集中供暖地區(qū)的取暖設備,主要以電為能源進行加熱供暖,因而其也可叫做電采暖器?,F有的電取暖器在進行取暖時,由于其內部的發(fā)熱體的位置不可調節(jié),使得電取暖器的散熱范圍有限,從而造成部分暖氣流失與浪費,導致用戶的取暖體驗較差。
技術實現思路
1、本發(fā)明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種取暖裝置,旨在將取暖裝置的發(fā)熱組件設置為可移動式的,以使發(fā)熱組件產生的熱量充分并精準地作用于用戶,從而減少暖氣流失與浪費,提升用戶的取暖體驗。
2、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提出的取暖裝置,包括:
3、殼體,具有散熱口和反射罩,所述反射罩具有朝向所述散熱口設置的反射面;
4、發(fā)熱組件,設于所述殼體內,并位于所述散熱口和所述反射面之間;
5、移動機構,設于所述殼體,并與所述發(fā)熱組件驅動連接,所述移動機構能夠被控制的帶動所述發(fā)熱組件在所述散熱口和所述反射面之間位移,以調整所述發(fā)熱組件與所述反射面的相對距離。
6、在一實施例中,所述移動機構包括:
7、第一支撐桿,設于所述殼體,所述發(fā)熱組件與所述第一支撐桿滑動連接;
8、推拉組件,所述推拉組件與所述發(fā)熱組件驅動連接,用于驅動所述發(fā)熱組件沿所述第一支撐桿在所述散熱口和所述反射面之間位移。
9、在一實施例中,所述發(fā)熱組件上設置有第一滑槽,所述發(fā)熱組件通過所述第一滑槽滑動連接于所述第一支撐桿上。
10、在一實施例中,所述推拉組件為推拉桿;
11、或者,所述推拉組件為氣缸或直線電機。
12、在一實施例中,所述殼體具有第一通孔,所述推拉組件為推拉桿,所述推拉桿的一端與所述發(fā)熱組件驅動連接,所述推拉桿的另一端從所述第一通孔伸出。
13、在一實施例中,所述移動機構包括:
14、擺動件,可擺動切換的設于所述殼體,所述擺動件具有初始位置、第一極限擺動角度和第二極限擺動角度,所述擺動件在初始位置、第一極限擺動角度和第二極限擺動角度之間可擺動切換;
15、傳動組件,傳動連接所述擺動件和所述發(fā)熱組件;
16、所述擺動件自初始位置向第一極限擺動角度變換時,驅動所述傳動組件帶動所述發(fā)熱組件自所述反射面至所述散熱口方向移動,所述擺動件自初始位置向第二極限擺動角度變換時,驅動所述傳動組件帶動所述發(fā)熱組件自所述散熱口至所述反射面方向移動。
17、在一實施例中,所述傳動組件包括第二支撐桿、第一連接桿、第二連接桿和撥動件;
18、所述第二支撐桿沿所述反射面至所述散熱口的方向滑動設于所述殼體,所述第二支撐桿的延伸方向與所述擺動件的擺動中心軸線對應;
19、所述第一連接桿、所述第二連接桿、所述撥動件以及所述擺動件依次鉸接,形成四邊形連桿機構;
20、所述撥動件與所述第二支撐桿傳動連接;
21、所述擺動件在初始位置、第一極限擺動角度和第二極限擺動角度之間擺動切換時,帶動所述四邊形連桿機構對應形變,以使所述撥動件驅動所述第二支撐桿而帶動所述發(fā)熱組件對應在所述反射面和所述散熱口之間移動切換。
22、在一實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撐桿的數量為兩個,兩所述第二支撐桿沿第一方向間隔且錯開設置;
23、所述撥動件具有相對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撥動件的第一端與一所述第二支撐桿傳動連接,所述撥動件的第二端與另一所述第二支撐桿傳動連接。
24、在一實施例中,所述撥動件的第一端和第二端設置有活動槽,兩所述第二支撐桿一對一的插設于兩個所述活動槽,所述活動槽能夠供插入的第二支撐桿活動。
25、在一實施例中,所述活動槽為條形槽。
26、在一實施例中,所述撥動件包括第一桿體、第二桿體、第三桿體以及第四桿體;
27、所述第一桿體與所述第二桿體交叉連接;
28、所述第一桿體、所述第二桿體以及所述第三桿體圍合形成所述撥動件的第一端的條形槽;
29、所述第一桿體、所述第二桿體以及所述第四桿體圍合形成所述撥動件的第二端的條形槽。
30、在一實施例中,所述移動機構包括:
31、固定底座;
32、旋轉桿,可轉動的設于所述固定底座上,所述旋轉桿的長度方向與沿所述反射面至所述散熱口的方向相交;
33、旋轉齒輪,套裝在所述旋轉桿上;
34、旋轉齒條,安裝在所述發(fā)熱組件上,并與所述旋轉齒輪嚙合。
35、在一實施例中,所述發(fā)熱組件包括:
36、發(fā)熱件,所述發(fā)熱件為遠紅外管、ptc發(fā)熱電阻或串鋁發(fā)熱體;
37、安裝支架,連接所述發(fā)熱體和所述移動機構。
38、在一實施例中,所述發(fā)熱組件設置有多個,每一所述發(fā)熱組件連接有一個所述移動機構。
39、在一實施例中,所述取暖裝置還包括:
40、控制組件,所述控制組件與所述發(fā)熱組件電連接;
41、驅動組件,所述驅動組件與所述控制組件電連接,所述驅動組件與所述移動機構驅動連接,用以驅動所述移動機構帶動所述發(fā)熱組件在所述散熱口和反射面之間位移。
42、在一實施例中,所述反射罩包括從外到內依次設置的隔熱層和反射層;和/或
43、所述反射面為弧面,所述弧面的弧度角范圍為0度至20度;和/或
44、所述取暖裝置還包括提手,所述提手設于所述殼體,用以供用戶手提所述取暖裝置。
45、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提出的取暖裝置,其中,取暖裝置包括殼體、發(fā)熱組件以及移動機構,殼體具有散熱口和反射罩,反射罩具有朝向散熱口設置的反射面;發(fā)熱組件設于殼體內,并位于散熱口和反射面之間;移動機構設于殼體,并與發(fā)熱組件驅動連接,移動機構能夠被控制的帶動發(fā)熱組件在散熱口和反射面之間位移,以調整發(fā)熱組件與反射面的相對距離。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通過將取暖裝置的發(fā)熱組件設置為可移動式的,以使發(fā)熱組件產生的熱量充分并精準地作用于用戶,從而減少暖氣流失與浪費,提升用戶的取暖體驗。
1.一種取暖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取暖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動機構包括: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取暖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發(fā)熱組件上設置有第一滑槽,所述發(fā)熱組件通過所述第一滑槽滑動連接于所述第一支撐桿上。
4.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取暖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拉組件為推拉桿;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取暖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殼體具有第一通孔,所述推拉組件為推拉桿,所述推拉桿的一端與所述發(fā)熱組件驅動連接,所述推拉桿的另一端從所述第一通孔伸出。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取暖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動機構包括: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取暖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傳動組件包括第二支撐桿、第一連接桿、第二連接桿和撥動件;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取暖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撐桿的數量為兩個,兩所述第二支撐桿沿第一方向間隔且錯開設置;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取暖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撥動件的第一端和第二端設置有活動槽,兩所述第二支撐桿一對一的插設于兩個所述活動槽,所述活動槽能夠供插入的第二支撐桿活動。
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取暖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動槽為條形槽。
11.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取暖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撥動件包括第一桿體、第二桿體、第三桿體以及第四桿體;
1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取暖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動機構包括:
1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取暖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發(fā)熱組件包括:
1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取暖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發(fā)熱組件設置有多個,每一所述發(fā)熱組件連接有一個所述移動機構。
1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取暖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取暖裝置還包括:
1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取暖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罩包括從外到內依次設置的隔熱層和反射層;和/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