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攝像設備,尤其涉及一種驅(qū)動裝置及攝像模組。
背景技術:
1、在攝像模組中,通常將光學鏡頭固定在驅(qū)動裝置的載體上,當驅(qū)動裝置通電后,驅(qū)動元件(如音圈電機等)將驅(qū)動載體和鏡頭沿鏡頭的光軸方向做直線運動,從而實現(xiàn)自動對焦及調(diào)焦功能。
2、現(xiàn)有技術中,為減小外界沖擊對驅(qū)動裝置產(chǎn)生的影響,通常在載體上設置限位結構,限位結構位于載體和驅(qū)動裝置的外殼之間,當外殼受到外部沖擊(如摔落)時,限位結構能夠減輕外殼對載體造成的碰撞。然而現(xiàn)有的方案并不能降低驅(qū)動裝置在工作過程中,由于載體移動和撞擊而產(chǎn)生的噪音,即現(xiàn)有的限位結構減震降噪能力不佳,導致驅(qū)動裝置在工作時仍存在較大噪音。
3、因此,亟需一種驅(qū)動裝置及攝像模組,以解決上述技術問題。
技術實現(xiàn)思路
1、基于以上所述,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驅(qū)動裝置及攝像模組,能夠降低載體在移動中產(chǎn)生的噪音,更好地吸收震動產(chǎn)生的沖擊力,提升驅(qū)動裝置的減震降噪性能。
2、為達此目的,本發(fā)明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3、驅(qū)動裝置,包括:
4、底座;
5、外殼,與所述底座連接,所述外殼與所述底座之間形成一容置空間;
6、載體,設置于所述容置空間中;
7、驅(qū)動元件,連接于所述載體和所述底座之間,被配置為驅(qū)動所述載體相對所述底座在第一方向移動;
8、罩殼,設置于所述載體上,所述罩殼設有避讓所述驅(qū)動元件的敞口結構;
9、減震件,與所述罩殼連接,所述減震件包括第一減震部和第二減震部,所述第一減震部凸出于所述罩殼的頂部,所述第二減震部凸出于所述罩殼的側部。
10、在一些可能的實施方式中,所述減震件還包括連接部,所述第一減震部和所述第二減震部通過所述連接部連接;所述連接部呈l形,分別與所述載體的頂部和所述載體的側部貼合固定。
11、在一些可能的實施方式中,所述罩殼的頂部設置有第一固定孔,所述第一減震部固定于所述第一固定孔;所述罩殼的側部設置有第二固定孔,所述第二減震部固定于所述第二固定孔;所述載體的頂部和側部的交接處設置有固定槽,所述連接部固定于所述固定槽內(nèi)。
12、在一些可能的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減震部高于所述罩殼頂面的部分,其徑向尺寸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固定孔的尺寸;和/或,
13、所述第二減震部凸出于所述罩殼側面的部分,其徑向尺寸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固定孔的尺寸。
14、在一些可能的實施方式中,所述載體的頂部和側部凸設有若干第一限位塊,所述罩殼上設置有若干與各所述第一限位塊位置相對的限位孔,所述第一限位塊穿過對應的所述限位孔并凸出于所述罩殼外;和/或,
15、所述載體的底部設置有第二限位塊。
16、在一些可能的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減震部和所述第二減震部凸出所述罩殼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一限位塊凸出所述罩殼的高度。
17、在一些可能的實施方式中,所述罩殼的材料為金屬;所述減震件的材料為硅膠、橡膠或樹脂;所述載體的材料為塑料;和/或,
18、所述減震件的數(shù)量為多個,多個所述減震件間隔分布于所述載體上。
19、在一些可能的實施方式中,所述減震件以所述罩殼為嵌件通過注塑工藝與所述罩殼一體成型為組合體,所述載體通過注塑工藝與所述組合體一體成型。
20、在一些可能的實施方式中,所述底座包括底板,所述底板上設置有支撐壁,所述支撐壁位于所述底板的一側;所述驅(qū)動元件連接于所述支撐壁與所述載體之間。
21、在一些可能的實施方式中,所述載體與所述支撐壁相對的一側設置有第一滑槽,所述支撐壁與所述載體相對的一側設置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一滑槽和所述第二滑槽之間安裝有導向件,以使所述載體與所述底座滑動連接;和/或,
22、所述載體與所述支撐壁相對的一側設置有第一安裝槽,所述支撐壁與所述載體相對的一側設置有第二安裝槽;所述驅(qū)動元件包括線圈組件和磁鐵組件,所述磁鐵組件安裝于所述第一安裝槽中,所述線圈組件安裝于所述第二安裝槽中;所述線圈組件包括屏蔽板、電路板、線圈和傳感器,所述屏蔽板、所述電路板和所述線圈由遠離所述磁鐵組件至靠近所述磁鐵組件依次安裝于所述支撐壁,所述傳感器與所述電路板連接。
23、在一些可能的實施方式中,所述載體上開設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內(nèi)用于安裝鏡頭組件;所述罩殼上開設有第二通孔,所述外殼上設置有第三通孔,所述底板上開設有第四通孔,所述第二通孔、所述第三通孔、所述第四通孔與所述第一通孔同軸設置,用于供所述鏡頭組件通過。
24、攝像模組,包括鏡頭組件、以及以上任一方案述的驅(qū)動裝置,所述鏡頭組件安裝于所述驅(qū)動裝置的載體中,所述驅(qū)動裝置用于驅(qū)動所述鏡頭組件沿第一方向運動,所述第一方向為所述鏡頭組件的光軸方向。
25、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
26、本發(fā)明在罩殼上設置有減震件,減震件具有第一減震部和第二減震部,第一減震部凸出于罩殼的頂部,能夠緩沖載體運動過程中,其頂部與外殼之間的沖擊力;第二減震部凸出于罩殼的側部,能夠緩沖載體運動過程中,其側部與外殼之間的沖擊力;整個減震件能夠吸收載體在移動中撞擊產(chǎn)生噪音,減小震動,提升驅(qū)動裝置的減震降噪性能。
1.驅(qū)動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驅(qū)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減震件還包括連接部,所述第一減震部和所述第二減震部通過所述連接部連接;所述連接部呈l形,分別與所述載體的頂部和所述載體的側部貼合固定。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驅(qū)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罩殼的頂部設置有第一固定孔,所述第一減震部固定于所述第一固定孔;所述罩殼的側部設置有第二固定孔,所述第二減震部固定于所述第二固定孔;所述載體的頂部和側部的交接處設置有固定槽,所述連接部固定于所述固定槽內(nèi)。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驅(qū)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減震部高于所述罩殼頂面的部分,其徑向尺寸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固定孔的尺寸;和/或,
5.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驅(qū)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載體的頂部和側部凸設有若干第一限位塊,所述罩殼上設置有若干與各所述第一限位塊位置相對的限位孔,所述第一限位塊穿過對應的所述限位孔并凸出于所述罩殼外;和/或,
6.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驅(qū)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減震部和所述第二減震部凸出所述罩殼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一限位塊凸出所述罩殼的高度。
7.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驅(qū)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罩殼的材料為金屬;所述減震件的材料為硅膠、橡膠或樹脂;所述載體的材料為塑料;和/或,
8.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驅(qū)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減震件以所述罩殼為嵌件通過注塑工藝與所述罩殼一體成型為組合體,所述載體通過注塑工藝與所述組合體一體成型。
9.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驅(qū)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包括底板,所述底板上設置有支撐壁,所述支撐壁位于所述底板的一側;所述驅(qū)動元件連接于所述支撐壁與所述載體之間。
10.根據(jù)權利要求9所述的驅(qū)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載體與所述支撐壁相對的一側設置有第一滑槽,所述支撐壁與所述載體相對的一側設置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一滑槽和所述第二滑槽之間安裝有導向件,以使所述載體與所述底座滑動連接;和/或,
11.根據(jù)權利要求9所述的驅(qū)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載體上開設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內(nèi)用于安裝鏡頭組件;所述罩殼上開設有第二通孔,所述外殼上設置有第三通孔,所述底板上開設有第四通孔,所述第二通孔、所述第三通孔、所述第四通孔與所述第一通孔同軸設置,用于供所述鏡頭組件通過。
12.攝像模組,其特征在于,包括鏡頭組件、以及如權利要求1-11任一項所述的驅(qū)動裝置,所述鏡頭組件安裝于所述驅(qū)動裝置的載體中,所述驅(qū)動裝置用于驅(qū)動所述鏡頭組件沿第一方向運動,所述第一方向為所述鏡頭組件的光軸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