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開實施例涉及鉸鏈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鉸鏈機構以及開合設備。
背景技術:
1、鉸鏈機構可以安裝在門體上以實現(xiàn)門體的開啟和關閉。示例性地,鉸鏈機構可以包括與柜體連接的固定座、與門體連接的旋轉(zhuǎn)座以及貫穿固定座和旋轉(zhuǎn)座的芯軸,鉸鏈機構還可以包括彈性件。由于開門的推力、彈性件的彈力和慣性等原因,會形成非常大的力矩,使得旋轉(zhuǎn)座旋轉(zhuǎn)時受到很大的力量,而旋轉(zhuǎn)座和固定座通過芯軸固定為一體,該力量會帶動旋轉(zhuǎn)座后仰轉(zhuǎn)動。
2、相關技術中,旋轉(zhuǎn)座處于最大開合角度時,旋轉(zhuǎn)座會對固定座造成沿垂直于固定座軸線方向的拉力,這樣可能會導致固定座受力損毀,從而降低了鉸鏈機構的可靠性。
技術實現(xiàn)思路
1、本公開實施例提供一種鉸鏈機構以及開合設備,以解決或緩解現(xiàn)有技術中的一項或更多項技術問題:
2、作為本公開實施例的第一方面,本公開實施例提供一種鉸鏈機構,包括:
3、第一鉸接座,包括第一鉸接部和第一安裝部,第一安裝部用于與開合設備的可轉(zhuǎn)動面板連接;第二鉸接座,包括第二鉸接部和第二安裝部,第二安裝部用于與開合設備的固定結構連接,第一鉸接部和第二鉸接部通過連接結構可轉(zhuǎn)動連接,且第一鉸接部可以相對于第二鉸接部的軸線旋轉(zhuǎn);
4、限位結構,包括限位凸起和限位凹槽,限位凸起設置在第一側(cè)邊,限位凹槽設置在第一表面上,第一側(cè)邊為第一安裝部靠近第二鉸接座的一側(cè),第一表面為第二安裝部背離固定結構的表面,開合設備的可轉(zhuǎn)動面板處于最大開合角度時,限位凸起至少部分卡接壓合于限位凹槽內(nèi)。
5、在一些可能的實現(xiàn)方式中,第一安裝部的背離可轉(zhuǎn)動面板的一側(cè)設置有多條第一加強筋,第一加強筋沿垂直于第一鉸接部的軸線延伸設置,限位凸起一端與第一加強筋連接且位于第一側(cè)邊,第二安裝部的第一表面設置有多條第二加強筋,第二加強筋沿著垂直于第二鉸接部的軸線延伸設置,限位凹槽位于第二加強筋上。
6、在一些可能的實現(xiàn)方式中,限位凹槽沿第二鉸接部的軸線方向貫通第二加強筋的兩側(cè),限位凹槽包括底面、第一側(cè)面和第二側(cè)面,第一側(cè)面和第二側(cè)面相對設置,第一側(cè)面為靠近第二鉸接部的一側(cè),第一側(cè)面和底面的夾角大于第二側(cè)面和底面的夾角,第一側(cè)面和底面呈弧形設置。
7、在一些可能的實現(xiàn)方式中,限位凸起包括第一凸起部,第一凸起部與限位凹槽相適配,第一凸起部包括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第一端面為第一凸起部靠近第一鉸接部的表面,第二端面為第一凸起部背離可轉(zhuǎn)動面板的表面,第一端面呈弧形設置,第二端面與第二側(cè)面平面貼合配合。
8、在一些可能的實現(xiàn)方式中,第一鉸接座和第二鉸接座的材料均包括聚甲醛樹脂材料。
9、在一些可能的實現(xiàn)方式中,限位凸起還包括第二凸起部,第二凸起部的一端與第一凸起部連接,第二凸起部與第一凸起部之間形成階梯部,第一凸起部與限位凹槽卡接時,第二凸起部搭接在第一表面上。
10、在一些可能的實現(xiàn)方式中,限位凸起與限位凹槽為過盈配合。
11、在一些可能的實現(xiàn)方式中,連接結構包括:
12、活塞,第一鉸接部具有第一配合結構,第二鉸接部設置有第二容納腔和第二開口,活塞設置于第二容納腔內(nèi),活塞具有第二配合結構,第二配合結構通過第二開口與第一配合結構抵接;
13、彈性件,設置于第二容納腔內(nèi),位于活塞背離第二配合結構的一端;
14、連接軸,連接軸穿設第一鉸接部、活塞、彈性件以及第二鉸接部,以使第一鉸接部和第二鉸接部沿軸向相對固定。
15、在一些可能的實現(xiàn)方式中,第二配合結構包括第一螺旋面,第一配合結構包括與第一螺旋面對應的第一配合面,第二配合結構還包括第二螺旋面和第三螺旋面,第一螺旋面、第二螺旋面和第三螺旋面依次連接,第二螺旋面與第一螺旋面的螺旋方向相反,第三螺旋面與第一螺旋面的螺旋方向相同;第一配合結構還包括與第一配合面連接的第二配合面,第二配合面與第一配合面的螺旋方向相反;
16、開合設備處于開門狀態(tài)時,第一配合面與第一螺旋面抵接,開合設備處于關門狀態(tài)時,第二配合面與第二螺旋面抵接,第一配合面與第三螺旋面抵接。
17、作為本公開實施例的第二方面,本公開實施例提供一種開合設備,包括:
18、箱體,具有開口;
19、門體,門體通過本公開任一實施例的鉸鏈機構鉸接在箱體的開口處。
20、本公開實施例的技術方案可以得到如下有益效果:本公開實施例的鉸鏈機構,限位凸起設置在第一側(cè)邊,限位凹槽設置在第一表面上,第一側(cè)邊為第一安裝部靠近第二鉸接座的一側(cè),第一表面為第二安裝部背離固定結構的表面,當可轉(zhuǎn)動面板處于最大開合角度時,限位凸起至少部分卡接壓合在限位凹槽內(nèi),這樣的設置,限位凸起對第二鉸接座的第二安裝部產(chǎn)生垂直于第二鉸接座的軸線方向的力,從而避免第二鉸接座受拉力損壞,提高了鉸鏈機構的可靠性和強度。
21、上述概述僅僅是為了說明書的目的,并不意圖以任何方式進行限制。除上述描述的示意性的方面、實施方式和特征之外,通過參考附圖和以下的詳細描述,本公開進一步的方面、實施方式和特征將會是容易明白的。
1.一種鉸鏈機構,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鉸鏈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裝部的背離所述可轉(zhuǎn)動面板的一側(cè)設置有多條第一加強筋,所述第一加強筋沿垂直于所述第一鉸接部的軸線延伸設置,所述限位凸起一端與所述第一加強筋連接且位于所述第一側(cè)邊,所述第二安裝部的第一表面設置有多條第二加強筋,所述第二加強筋沿著垂直于所述第二鉸接部的軸線延伸設置,所述限位凹槽位于所述第二加強筋上。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鉸鏈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凹槽沿所述第二鉸接部的軸線方向貫通所述第二加強筋的兩側(cè),所述限位凹槽包括底面、第一側(cè)面和第二側(cè)面,所述第一側(cè)面和所述第二側(cè)面相對設置,所述第一側(cè)面為靠近所述第二鉸接部的一側(cè),所述第一側(cè)面和所述底面的夾角大于所述第二側(cè)面和所述底面的夾角,所述第一側(cè)面和所述底面呈弧形設置。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鉸鏈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凸起包括第一凸起部,所述第一凸起部與所述限位凹槽相適配,所述第一凸起部包括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所述第一端面為第一凸起部靠近所述第一鉸接部的表面,所述第二端面為第一凸起部背離所述可轉(zhuǎn)動面板的表面,所述第一端面呈弧形設置,所述第二端面與所述第二側(cè)面平面貼合配合。
5.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鉸鏈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鉸接座和所述第二鉸接座的材料均包括聚甲醛樹脂材料。
6.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鉸鏈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凸起還包括第二凸起部,所述第二凸起部的一端與所述第一凸起部連接,所述第二凸起部與所述第一凸起部之間形成階梯部,所述第一凸起部與所述限位凹槽卡接時,所述第二凸起部搭接在所述第一表面上。
7.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鉸鏈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凸起與所述限位凹槽為過盈配合。
8.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鉸鏈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結構包括:
9.根據(jù)權利要求8所述的鉸鏈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配合結構包括第一螺旋面,所述第一配合結構包括與所述第一螺旋面對應的第一配合面,所述第二配合結構還包括第二螺旋面和第三螺旋面,所述第一螺旋面、所述第二螺旋面和所述第三螺旋面依次連接,所述第二螺旋面與所述第一螺旋面的螺旋方向相反,所述第三螺旋面與所述第一螺旋面的螺旋方向相同;所述第一配合結構還包括與所述第一配合面連接的第二配合面,所述第二配合面與所述第一配合面的螺旋方向相反;
10.一種開合設備,其特征在于,包括: